第五百一十二章 繁忙的庙会(2 / 2)
“你老百姓自己建停车场地,如果没政府同意,怎么搞?政府要同意,就得限制价格,漫天要价,不乱了?况且,当地老百姓自建停车临时点,又不是他一家,政府出规矩,大家都一样,这样才有秩序,对不对?”
看样子,政府为了此次庙会,倒是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突然来几万名游客,组织起来,涉及方方面面。估计,好多公务员,春节莫想休假了。
我也概算了一下,假设来两万游客,在这十几天里保持下去这个人数,人均直接消费恐怕得上万元,对大理来说,就是两个亿的gdp,这种拉动只是其中一个效应。更重要的是,以餐饮和服务业为主的消费,其利润水平是相当高的。
俗话说:生的煮熟,对半出头。毛利达到一半,直接会让现钱进入经营者口袋,无论如何都是划得来的。况且,这个品牌一旦成功,就会成为一个消费项目,每年都会进行,就会给当地财政、居民收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是一个明显的政绩,当然,也考验各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也算是干部队伍与行政交通的锻炼。以此为抓手,可以迅速提高整个地区的效率。
中国近几年的进步,表面上,是由经济利益推动的。有守旧的人说,人们道德下滑,只知道赚钱,连政府,也钻到钱眼里面去了。
但是,经济反应的是什么?是人心,人人都想富裕的心愿,政府此举,完全是顺应民心之举。况且,为了赚钱,得提高政府效能,提高经营者效率,提高各参与者的产出与能力,推动着整个中国的前进。当人们意识到,有一个途径,能让你的能力及勤劳,带来实在的收入时,人们就会变得更加勤劳和聪明了。
正向回馈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中国人,只要你给他赚钱的渠道,他会二十四小时开张营业,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获得感,也是自身价值的实在体验,甚至可以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高度来认识。政府最大的政绩,就是提供这个渠道,给百姓以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但是,所有动态的推动,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什么是代价?我们三个人就是代价,当然,我们在这里学法,付出是应该的,但庙子的清静,受到干扰,那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小胡想到一个问题:“哎,那些卖香的,是要拿进庙去烧吗?”
老板笑了笑:“这事还扯过皮,原来是说,可以的,昨天通知,不行。如果要烧香,只能在庙外大门下那个广场上,有一排专门的香炉烧,不允许带进庙子的。有些商户还扯皮,怕是生意不好。其实,我觉得,这事带要两说。”
他所说昨天改规则,估计就是万师兄那学生打电话后的效果了。当地组织者,照顾了庙子的请求。原则是:庙内的事,庙子说了算。
我向万老师使了个眼色,赞扬他帮庙子办成了事。万老师点点头,问到:“两说,是什么意思?”
老板又点了根烟,喝茶时的声音很大,显示出主人家的随意与淡定。“我在这里生活的人,也懂一些,旅游区的庙子,卖香是一门固定的生意。如果庙子同意进去烧香,那进入的人肯定少了。毕竟又占地方又有空气问题。原来有人还提过,烧头香的拍卖价格问题,这也被制止了。”
“什么意思?什么叫烧头香?”小胡不太理解,这只能说他太年轻。
我解释到:“有些庙子搞春节庙会,利用人们求吉利的心态,在正月初一子时那一刻来临时,选出第一批人在庙子里给菩萨上香,当然是价高者得。按我所知道的行情,有的庙子,头香的价格高到十多万一柱香,当然,这钱也是庙子得了的。”
“那不是做生意吗?庙子干这事?”小胡还是不太理解。
“谁不做生意?不做生意的庙子有几个?”万老师教育到:“这庙子不搞头香,说明还是个保持戒律的好庙子,见性师毕竟还坚持了原则。我所知道的,去过的,好多所谓香化水平并不高。最开始出国,靠炒菜剃头,节约勤奋,硬是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最后,好多人,成了大老板。
做生意靠的不是文凭,靠的是智慧。普通没多少文化的老百姓,智慧从哪里来?最典型的民间谚语就凝结着智慧,流传于所有人口头的《增广贤文》,就说尽了人心。而经济最基本的原始动力,就是人心。
大家都歇好了,差不多该告辞了。我们带着行李,进入了庙子。原来走的时候,只知道脚疼,哪知道歇久了后,脚还有点肿胀感,进门前有几步梯子,万老师爬得都有点吃力。
“庄老师,后天如果步行,我怕是不行吧?”
“相信我,48小时后,你会更轻松。”我安慰完他,突然想起一件事:“对了,进了这个门后,我们相互之间,恢复师兄的称呼吧。”
他俩都笑了起来。
进门后,我们习惯性地向我们原来的住宿地走去。将行李往床上一放,发现我们同宿舍还有个师兄,也在那里。
“我们都等一下,明成师估计过一会就过来。”他给我们说到:“先把东西放好,他去开会了,过会回来,会给我们分配的,估计,明天要开始忙了。”
我问到:“邵师兄,钱师兄他们,你没见到?”
“钱师兄他们,我没看到,我也是刚到一个把小时。明成师说你们要到,让我代话,等他回来再说。”
“邵师兄,你这几天到哪里去的?”
“嗨,我是第一次到云南,前几天我跟了个团,到丽江和香格里拉玩了一趟。你们呢?”
“就在大理,空耍了几天。”
此时,另一扇木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几个人涌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