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把勋贵也赶出国门(2 / 2)
想要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必须要强大的共同记忆,可以说是文化纽带。
过去所有的王朝都没有力量做这件事。构筑共同记忆的工程留给了儒家文人……像什么三纲五常,孔孟圣贤,二十四孝……这些通行全国的东西,全都来自儒家。孔孟学说,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这些共同记忆,最后演变成了士人集团,又发展出了与君王共天下的豪迈。
柳淳推行变法,就是要打破儒家对这部分的垄断。
大破大立,既然废了儒家的东西,就必须重新构筑一个更强大的纽带。
授予奖章,把他们的做为写进教材,传播到全天下……这不正是在构筑共同记忆吗?
告诉百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荣耀!
相比之下,王聪这种自私自利,贪图享受,舍不得荣华富贵,阻挠变法……绝对是超级丑角,而且还是被几千万人生生世世唾弃的那种!
想到这些,饶是王聪见惯了生死,此刻也是万念俱灰,一股鲜血,不停向上涌,干脆一死了之算了,还活着干什么?
其余的勋贵,此刻同样不寒而栗。
武重臣,以及得到奖章的众人准备酒宴。
这下子就看出奖章的重要了,常茂本身是国公放在一边,其余拿到金质奖章的,直接比照二品尚书,银质奖章享受五品待遇,铜质奖章则是七品。
哪怕不是官员,只要拿到了奖章,依旧能跟官吏平起平坐,这就是对待功臣的尊重。
诸位武臣脸沉似水,难看到了极点。
因为大家伙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这次军制改革之后,勋贵武臣没法直接担任军职,世袭罔替这一项更是被拿掉了……任何人想要领兵,就要报考军校,通过考核,成为武官。或者从小兵做起,靠着立功升官,步入武将行列。
总而言之,不会有白捡的武职了。
既然如此,他们的爵位有什么用?
最多就是个身份的标志,在御前大宴上,他们还能排在前面……当然了,还有一样好处,就是每月领俸禄。
除此之外,他们跟这些活动奖章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辛苦了大半辈子,出生入死,到了今日,鬓角尽是白发,就落这么个下场!
陛下,你也太狠了吧?
酒宴根本吃不下去了,所有武将都黑着一张脸,他们想要爆发,却又没有胆子,可是不爆发,确实又承受不住。
就在这个关头,朱棣突然幽幽道:“太师,你刚刚的话还没说完,现在可以继续了。”
柳淳颔首,“陛下,这一次的变革军制,是最重要的一次,也是要一劳永逸的一次。公侯贵胄,不再掌军,若要为将,必须经过军校考核,这是铁律。至于公侯爵位继承,也要采取代降原则。”
简单说,老爹是公爵,没了军职,可以领公爵俸禄,享受公爵待遇,到了儿子这里,就只剩下侯爵俸禄和侯爵待遇了。
要不了三五代人,就会变得普普通通,根本不存在什么世代将门,与国同休!
柳淳!
你果然够狠!
好些勋贵恨不得跳起来,将柳淳给吃了。
可就在这时候,柳淳又道:“陛下,这只是选择留在国内的公侯勋贵,如果愿意把封地放在海外,尤其是极西之地,不但爵位延续,可以拥有兵权,还能掌握土地。”
朱棣微微一笑,“太师,你这招不新鲜,针对宗室诸王,你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柳淳笑道:“陛下果然睿智,普天之下,唯有天子一人,天子之下,那是诸位宗室藩王。而宗室王爷之下,就是诸位国公、侯爵、伯爵。”柳淳笑道:“其实臣这也是效仿古人,夏商周三代分封,便是如此。”
柳淳说完,杨士奇急忙站出来,躬身道:“陛下,太师所言,的确属实。当初三代国君建立基业之后,就把四周的土地,分封给了诸侯。当初各个诸侯的祖先也是披荆斩棘,才有尺寸之地,所付出的辛苦和代价,无与伦比。”
“如今大明实力百倍于三代之时,因此分封的范围要更加辽阔,整个天下,都要服从大明天子的安排。”
朱棣脸上带笑,显然,这个办法他是很认同的。
朱棣也早就想过了,想要把全部的土地都纳入大明的治下,根本不可能。
如果像柳淳和杨士奇描述的这样,建立起一整套分封体系,也未尝不可。朱棣看了看所有的勋贵功臣,“卿等听明白了吗?你们若是想留在大明,朕会让你们衣食无忧,甚至你们的子孙也可以过得很好。不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若是愿意去海外,寻找土地,建立基业……可以永远为一国之主,世袭罔替,传承万代。”
”该何去何从,你们自己权衡吧!”朱棣淡淡道。</tent>
奋斗在洪武末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