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最美丽的遇见 > 六和敬修——引用讲义

六和敬修——引用讲义(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三無差別】

(科註第二六一頁倒數第三行)

【科註參考資料上冊第二八九頁555條】

《三藏法數》:〔出華嚴經疏〕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一、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是名心無差別。(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也。)(參見「十法界十如是表」一一四四頁)

二、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故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無差別。

三、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佛學大辭典》「三忍」條(節錄):無量壽經云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之忍:

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

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

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見無量壽經鈔五。

【圓覺】

(科註第一九七頁第十行)

《佛學大辭典》:(術語)一切有情皆有本覺,有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約於體而謂為一心。約於因而謂為如來藏。約於果而謂為圓覺。圓覺者,圓滿之靈覺也。

圓覺經曰:「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又曰:「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圭峰圓覺略疏序曰:「萬法虛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為圓覺。」

佛使證此圓覺,為說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佛學大辭典》「天真佛」條(節錄):(術語)法身佛之異名。謂眾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獨朗者。

證道歌曰:「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宗鏡錄十六曰:「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

【能所】

(科註第一九七頁第八行)

《佛學大辭典》:(術語)二法對待之時,自働(古同動)之法,謂為能。不働之法,謂為所。如能緣所緣能見所見等。世言原告,即為能告。被告即為所告也。金剛經新註一曰:「般若妙理亡能所,絕待對。」

【心緣】

(科註第一九七頁第八行)

《佛學大辭典》(術語)言起心而攀緣外境也。為慮知心外事物之義。起信論中本曰:「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十念法】

(科註第一八〇頁末二行)

(大經科註參考資料234條)

一、《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十念門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此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節自《龍舒增廣淨土文第十二卷》)

二、印光大師開示十念法: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節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三、淨空老法師開示十念法: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節自《精要十念法》)

《佛學大辭典》「普賢十願」條:(名數)四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