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皇帝又整幺蛾子了?(1 / 2)
第102章 皇帝又整幺蛾子了
这件事,和徐达说了已经有几个月了。
但因为李善长的事,以及接下来的空印案,还有前几天日蚀的事,一直都被耽搁。
没能真的开始实施。
徐达这个老兄弟,只怕早就已经等不及了。
如今各项事情都有了定论,关键是通过抄家,追回赃款这些手段,如今手里也都出来了三百多万贯的钱财。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觉得,最终的数额绝对能超过四百万贯。
对于连年日子过的都很紧巴的朱元璋来说,这样的一笔横财,真的很解渴。
可以做上很多的事。
除去拿出的十五万贯,用作奖金的钱,以及给国子学拨去的五万贯,火器局的五万贯,工部治理黄河的五十万贯之外。
现在手里还有大约两百六十万贯。
如今正好还能再拿出来一些钱,用到这件事情上。
“咱准备和北面草原上的部族,进行互市。”
朱元璋望着百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在场官员,闻听朱元璋的话后,大多显得比较意外。
彼此对视,发出一些细微的议论声。
当今的皇帝对于北元,有多么的痛恨,那是众所周知。
自从北元朝廷逃遁到草原之后,皇帝一开始时是连年用兵。
恨不得立刻就把北元,给彻底的消灭。
洪武五年遭遇了一场战败之后,虽表面上比较安静了。
可在深知皇帝脾气的众多人看来,这些都只是表象,暗地里不论是大将军徐达等军中之人,还是皇帝,都一心想着一雪前耻,覆灭元庭。
洪武五年的那次失利,只会让皇帝覆灭元庭的信念,更加的坚决。
自从北元王庭自洪武三年遁入漠北之后,皇帝就下达了禁令。
严禁和草原上的那些部族通商。
这样的一道命令,既有着皇帝对北元的彻骨仇恨,也有着很现实的目的。
那就是通过这样的办法,造成草原上物资短缺,让北元朝廷遭遇困顿。
最好是直接困死他们。
这些,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能理解的。
结果现在,皇帝却突然做出这等决定来。
这是要放弃对草原的围追堵截了
这……怎么看都不太像啊。
“草原上还是挺富裕的,尤其是盛产牲畜。
牛马羊这些,都是好东西。
不仅肉好吃,牛皮,牛筋这些还可以做盔甲,做武器。
有些牛还可以穿上牛鼻环,驯化了当耕牛来用。
羊皮这些可以做袄子,穿在身上很暖和。
马可以训练成战马,也可以用来耕地,拉车。
这些都是咱大明所需要的。
草原上的产出很大,和他们进行互市,把这些弄到我大明来,对咱大明好处多多。
比咱大明自己养,还要划算。
咱们需要草原上的牛马羊,牛皮羊皮,马皮等东西,草原上需要咱大明的可就更多了。
锅碗瓢盆,各种器具,就没有他们不需要的。
咱大明这里普普通通的东西,运送到那里之后,绝对能赚大钱。
这些钱不赚白不赚。
所以咱准备在边地,设立一些集市,和草原上的部落交易,狠狠赚它娘的!”
朱元璋说的是实话,他确实准备通过和北元之间的贸易,狠狠的赚钱。
但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
除了赚钱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来找到北元王庭,并将其给一举覆灭了。
为什么北元王庭,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被灭掉
不是他们有多能打。
真能打的话,也不会被自己打的如同丧家之犬一样,龟缩到草原深处不敢露头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自洪武五年那一仗之后,北元王庭那里进行了战略调整。
不仅前往了草原更深处,而且还极力避免和自己大明这里,发生大的冲突。
北元王庭的所在地,更是成为了他们最高的机密。
不向外泄露,同时还不时变换驻地。
如此做就是怕自己大明这里,找到机会,把他们的王庭给灭了。
而北元这里,本身就是从草原上起的家。
草原才是他们的基本盘。
在草原上的统治,以及影响力可谓是根深蒂固。
自己大明,也一直把草原和北元残余朝廷视作一体。
在这等情况下,草原上的诸多部落,自然会选择北元王庭,跟随北元王庭行动,接受北元王庭的统治。
草原一望无际,各个部落上的人,都是北元王庭的眼线。
不说大明这里,不好得知北元王庭的具体所在地。
就算是知道了,如此长的距离,大规模的带着兵马行军,想要不走漏风声,对其进行突袭,基本上也很难做到。
不然上辈子时,也不至于一直等到洪武二十三年才逮到机会,由蓝玉带兵,一举将之给覆灭。
所以,朱元璋现在转变了策略。
不再将草原各个部落,和北元王庭视作一个整体。
而是准备对其进行一番的分化瓦解,从根子上解决北元王庭的问题。
先将其统治基础给弄没了。
失去了统治基础,让很多的草原部落心向大明这里,就算是不心向大明,也能做到不心向北元王庭。
那再去灭掉北元王庭,就容易了。
背靠大明,通过大明赚的盆满钵满,吃的脑满肠肥的晋商,尚且有那么多的带路党,卖国贼。
他就不相信,如今自己这里和草原上进行互市,就不能在草原上培养出一大批,愿意为大明做带路党的人。
好好经营上个三五年,到了那时,北元王庭的所在地,对于自己大明而言,将再不是什么秘密。
到了那时,自己大明想要什么时候,对北元王庭动手,就可以什么时候动手。
主动权完全在自己这边。
北元王庭将会彻底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任由自己这里宰割。
不会再有丝毫反抗的机会。
朱元璋倒是不担心自己这里,开始互市后,草原上的那些部落,不和大明做生意。
大明的货物物美价廉,哪怕加价卖给他们,也比北元王庭弄的那些残次品,价格低要上一些。
北元王庭之前逃走的时候,带走了一批工匠。
倒是能生产出一些器具。
但草原上条件有限,生产出来的器具,质量堪忧。
再加上草原上的部族又多,各种器具,又优先供应王庭,导致器具处于严重匮乏的地步。
那些比较大,有些实力的部族倒还好些,可以高价获得一些,稍微比较像样的器具。
众多的小部族可就难了。
歪瓜裂枣的劣质品,都得高价,托关系去购买。
就这还不一定能买的到。
通过这些劣质商品,北元王庭可以名正言顺的,在草原上收割财富。
并建立起虽比较脆弱,却真实存在经济秩序。
在这等情况下,朱元璋选择开放商禁,进行互市。
依照大明的体量,以及商品制造之精美,价格之低。
必然能吸引到很多草原部落,过来进行交易。
很多事情,归根结底就是利益,就是肚子问题。
没道理放着物美价廉的商品不要,非要求爷爷告奶奶,低三下四的更高的价钱,去购买劣质的商品。
除了极少的部族外,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正常的。
如此一来,草原上的经济秩序,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只要自己这边操作的好,不用太长时间,顶多三五年,草原上那脆弱的经济,就会被冲击的七零八落。
让这些人好好见识一下,有形大手和无形大手相结合的巨大威力。
以往和北元打仗,都是赔钱。
哪一场仗的经济收益,都远远低于发动军事行动的投入。
这一次,朱元璋要换一种打法。
打仗,可不只是赔钱,还有赚钱的。
他要用从北元身上赚到的钱,当作打北元的军费开支。
“上位,如此做的话,只怕北元王庭那里不会坐视不管。
会采用一些手段儿,来禁止草原的那些部族,和咱们通商互市。”
一番低低的嗡嗡声响起之后,丞相胡惟庸率先出列,说出了他在这件事上的考虑。
随着胡惟庸开口,华盖殿内安静了下来。
“如此才好,要的就是他的不坐视不管!
他哪里只管行动,动作越多越好。
且看看能不能把草原上的部族,都给控制住,不让众多部族,购买咱们物美价廉的商品,去买他们的劣质货。”
朱元璋浑不在意。
甚至于在说这话时,面上还露出了笑容。
他是真盼着,北元流亡朝廷这样做。
这样做了,必然会加剧和草原部族之间的矛盾。
加速撕裂草原。
和草原诸多部落之间,离心离德。
北元流亡朝廷,要是真能做到坐视不理,那也无妨。
自己这里将会按部就班的,顺利摧毁草原经济。
让北元流亡朝廷像是被抽干水,露出来的鱼一样。
这是一个无解的阳谋,别管北元朝廷那里怎么做,都无济于事。
改变不了被自己这里,给拿捏的命运。
这也是徐达闻听了朱元璋的计划后,为什么会对此抱有极大期待,一直想着赶紧着手实施的原因之所在。
打仗,不只是真刀真枪的拼杀,利用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携带大势碾压过去后,再动刀兵也是很不错的。
比单纯的军事行动,更加稳妥,收益更多。
“如此的话,臣觉得倒是妥帖,这事可以施行。
北元那里的牛马羊等东西,对我大明而言,确实有用,将这些都给变成我大明的才最好不过。”
胡惟庸此时已经彻底明白,皇帝此番行动,是什么用意了。
和草原的那些部落进行经商,倒还在其次。
最重要的,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分化草原,挑起草原上的对立。
从而好寻找机会,灭掉北元流亡朝廷,彻底结束大明和北元之间的战争。
就说嘛,朱元璋怎么可能和北元和解
不可能为了多赚取一些钱财,就干出这等事情来。
“上位,恁这个考虑好,早就该这么做了。
牛羊马匹这些好东西,留给那些鞑子糟蹋了。
还是弄到咱大明好。”
吉安侯陆仲亨,粗着嗓子拍手叫好。
“上位圣明,这下子咱大明的很多百姓都有福了,可以多吃一口羊肉,多些羊皮袄子穿了!”
平凉侯费聚也跟着开口。
“对,对,这等好东西还是弄到咱们大明手里最好。”
唐胜宗,以及江阴侯吴良等人,也都纷纷跟着叫好。
对朱元璋的这个决定,简直是举双手双脚的支持。
他们这么支持,自然是有原因的。
自然不是因为如同胡惟庸等少数的人那样,已经在短时间内,看破了皇帝这一行动背后,所隐藏着的军事目的。
而是因为北面很多生意,他们这些淮西勋贵,基本都有一定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