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朝旧朝(2 / 2)
这一路上所见林林总总,无一不在告诉他汉庭已经无药可救,这完全就是个烂摊子。宛如一条满是窟窿眼的大船?一个两个洞还可以堵上,可百个千个呢,没有那么多塞子用来堵洞,修补所需的时间也远远赶不上破船下沉的速度。
但凡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汉完了,或许还有一线转机,可掌舵者是何进这匹夫,纵是有十线生机也不顶用。
听着麾下三张交谈,王耀没有表达看
法。其实他对大汉是存是亡都无所谓,他深知没有永远昌盛的王朝,再繁荣的帝国也终将走向衰敗,张郃张扬都没有说错。
恨之盼其灭亡,寄希望于新朝,爱之叹其不争,无泪而怆然,都合乎情理。
“公达,还有几日到高邑?”
“回主家,两日可达。”
与王耀同坐一车,荀攸很是忙碌。
近期连续造访县城十六座,罢免地方主官一十三人,副官及县尉三十七人,问责差役数百,其中有非常大的工作量。
王耀倒是轻松,依据罪孽程度将这些罪官或下或斩,以决断如流的超高效率赚得一身誉名及威望。往往人是上午到的,晚间地方官的头颅便被悬于城门之上,小吏当众宣读宗宗罪状,既叫地方百姓膛目结舌的同时,又为王耀颂声载道。
若非小吏宣读,任他们抓破脑袋也想不到坏官有这么多方式来贪赃枉法。
如此一来王耀痛快,民众痛快,地方风气为之一清,只有荀攸受累了。
身为新任刺史的佐官别驾,冀州大规模的官员变动自然要交托他手,好在有王耀新收的方乾和崔家俊杰崔琰在旁协助,大.大缓解了荀攸的压
力。
他虽是贤才,但毕竟侧重点在军事,尽管这种程度的政务还远未超过他的能力范畴,可架不住量大繁琐,还是非常消耗人之精神。好在他年轻,倒也谈不上累。
“季珪,就冀地官虎吏狼政以贿成,你可有处置的办法?”
没在将校们的论谈中花费太过精力,王耀将视线投向车辇靠近边缘地带的年轻文士,此人便是清河崔氏这一代最为杰出的子弟崔琰。自打投靠过来,崔旺便将其举荐到自己府下。
严格说来,崔琰算不上天姿聪颖,在其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不读史书只好击剑,完全是个不折不扣的武人模板。
而二十三岁时,他又忽然顿悟开始发愤图强,刻苦研读《论语》、《韩诗》。终是后起直上,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青年俊杰。在弥补完学问方面的短板后,崔琰也堪堪称得上一句文武双全。
如果短兵相接,他固然不是自己麾下一干顶尖战将的对手,但剑挑十余兵卒还是无有大碍。除却文官属性还具备三流将领的勇武,虽不当大用但很好用。
像一块趁手的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完美,调度好了也有妙用。